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中文音樂劇的階段性里程碑 - 論天作之合MRT

圖片來源:天作之合劇場臉書專頁

等了這麼多年,我終於、終於遇到一場讓我真實感動的中文音樂劇。我在這場演出中,看見這些年台灣音樂劇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總結,與下一個階段的起點。

回歸一種細緻

如果您對音樂劇的期待,是華麗的排場、酷炫帥的音樂與波瀾壯闊的故事,讓我必須對您說兩件事:一,這些在這齣戲裡都找不到;二,這也不是音樂劇的必要成分。

在很多層面,台灣的觀眾,乃至於許多台灣的"音樂劇"創作者,都受所謂的"巨型音樂劇(Mega Musical)"影響太深,包括某個讓一堆人歌劇音樂劇傻傻分不清楚的鬼故事。許多人對音樂劇的想像,就是華麗還要更華麗的歌、舞、劇(說實在這個名字也很奇怪)

這誤會著實有點大。追根究柢,音樂劇無論如何都是"戲劇",是對人性與生命的細緻觀照,將靈魂凝煉,達到比真實還要真實的感動。

我們經常忘了,在音樂劇的諸多娛樂性元素背後,它的宗旨仍舊是去好好地講一個故事,並傳遞一種真實的感動。再多酷炫帥的元素,都只是為了支持這件事情而存在。

我們也經常忘了,就算是在百老匯,"華麗"也不是個必要的存在。The Last Five Years、Once等等,有許許多多知名的音樂劇,他們都以一種玲瓏,去執行最根本的任務:好好的講好一個故事。

結果就是,我們經常地、經常地看到許多中文音樂劇製作,忙於安插歌曲與排場,而忽略了角色的建立、劇情的鋪陳,乃至於"說故事"這個根本的任務。

MRT對我而言最大的意義,就是回歸到這件事情上:好好地,說好一個故事。

這當然不是台灣第一次這類的嘗試,熟悉台灣音樂劇的人應該會立即聯想到曙光劇團的小情歌劇系列。很多層面上,MRT與小情歌劇有相當程度的相似性:共同創作、三個簡簡單單的小故事,etc.

但,它是第一次以這麼大的規模與完成度出現。

是的,它沒有甚麼太神來一筆的劇情、音樂、排場,就是三段簡簡單單的貼近人心的小故事。但這齣劇以一種虔敬,讓演員放手說這些故事,輔以剛好的音樂、剛好的襯托。

再加上演員功力的加持,它成為一齣,極具渲染力的音樂劇。

當然,這絕不是說這齣劇沒有缺點,個人就拿音樂部分簡單列舉一下:
  • Act 1 < 好久不見 > 的 < 再見,再不相見 > 初次在男女主角衝突中出現時的處理有些問題,曲子聽起來像是分手的悲歌而非一首衝突的歌。個人覺得這是目前中文音樂劇裡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對負面情緒的掌握還不太好,經常如吵架、躊躇、忌妒等等的歌,聽起來都跟分手悲歌很像。這或許與我們的流行音樂市場也有關係。
  • Act 2 < 交界 > 的歌曲在劇中功能性不大,不至於到扣分,但也沒有提供足夠的支持,絕大部份都是靠演員的演技在帶。一些"自我旁白"型的歌詞也有些許尷尬,需要再修飾。
  • Act 3 < 末班車 > 歌曲的聲線需要再調整,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兩位角色的高齡設定,但聲線卻強迫演員回歸年輕的聲音,於是每次唱歌時,角色年齡設定就會破功。民歌式旋律的選用倒是為建立時代觀加了很多分。
  • 另外沒有現場樂手以及音響的關係,導致進歌點都略嫌兇,有種被撞一下的感覺。當然這有可能與我坐的位置有關係就是。
即使仍有許多缺點,MRT在很大層面上,算是為台灣音樂劇做了個階段性的總結:我們如何以音樂劇的語言,好好說一個小故事,完成度可以到哪裡,規模可以到哪裡。本劇10月會重演,還請大家不要錯過。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海豹的阿卡編曲123 (五) Shu-bi-du-wap-woo-ga-ga

這個月讓我們來談談Shu-bi-du-wap,也就是所謂的 "虛字"。有些時候我覺得我們對非主唱可以唱的東西想像有點貧乏... 請見下面這段影片。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海豹的音樂劇123 (三) 能用講的,幹嘛唱呢?

你可以隨意找一首音樂劇的歌,再隨意找一齣日劇,看看同等時間長度裡面,兩者所能容納的資訊量(註一):


同等時間內,歌詞所能承載的資訊量自然是比台詞少,那既然這樣,何必要唱呢?

顯然就是歌比單純台詞多了一些什麼東西,所以才會這麼做,不然何必自廢武功?

舉例來說,聽聽以下這個片段(請注意1:40上樓梯之後的事):




注意到Long真的很Long嗎?時間確實被拉長了;這就是音樂的功力。

再聽聽這首歌,請注意歌曲的最後:



有注意到能量的堆砌,一路堆到最後的 “And there is nothing

這裡用了一個從古典音樂以來就常用的手法:不解決。音樂上和絃會有方向性,有些和絃很穩定(例如C大調三和絃),有些和絃則很想要被『解決』,往下一個地方前進(例如G大調屬七和絃會想要去C大調)。所以你如果死不讓它解決,或著一直解決到另一個想要被解決的和絃上,就可以一直把觀眾的情緒繃在一個高點,能量一直疊疊疊疊上去。

於是就有個遠比直接吶喊 “And there is nothing還要強的 “Nothing


(此專欄根據A劇團20145月音樂劇工作坊課程內容撰寫)


註一:好啦,也是有例外的


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海豹的音樂劇123 (二) 預期與驚喜

讓我們再看一次這段影片。請留意從3:50開始,他的對手在唱甚麼。


 別忘了,這是個完全即興的片段。那為什麼”they don’t like street or grass, they only like sand”這一句,他的對手有辦法抓到並且跟著唱?

這當然和唱之前的訪問有關,所以”sand”這個元素有出現。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前一句:

Every single day they just walking in hand

注意到押韻了嗎?這是他的對手可以合理猜到那個字的最大原因:因為你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預期下一句會發生甚麼事情。

這不只對舞台上的演員有效,對觀眾更是重要。不信的話,請看4:20處;注意到觀眾都可以猜到跟著唱了嗎?

為什麼他猜得到 “just an old professor” 這一句?因為前一句是 “sharp dresser”啊!

音樂的方向性是個非常強大的工具,它允許你讓觀眾有某種程度的預期,但又有足夠的自由度可以為觀眾帶來驚喜,進而製造出起承轉合與情緒起伏。Sol La Si大家下一個會想接Do,但如果你這時候跑出Fa Mi,就會出現效果。

這種『預期』和『驚喜』可以說是所有表演藝術非常核心的一環。就想想笑話好了,笑話為什麼好笑?不正是因為故事有一個合理的推進,卻又在最後在某種合乎邏輯的範圍裡出現意料之外的答案?

電影和戲劇不也一樣?你需要一個邏輯的、可預期的推演,但也需要爆點讓整個故事不會落入老梗。

甚至連古典音樂都是這樣,只是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而已。最有名的大概是海頓的驚愕交響曲吧:




你完全知道那裏會下那顆音,但你沒有預期到會這。麼。大。聲。所以才會有趣。
啊這不就是我們在這裡做的事情嗎?

音樂劇當然也不會放過如此強大的工具。押韻是一種做法,請從5:45開始看:



你有預期到Thanks會押個”ks”的東西,但是你沒預期到會是湯姆漢克斯。所以你會想笑。

更明確的是副歌。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好了:


你完全知道Christmas Eve會再唱一次副歌,但你完全沒有料到她會用這種方式唱。就像阿茲大地的google說』,所有觀眾都知道最後一段會有個不一樣的東西,但都沒有預期到會是『南無觀世音』。

所以你會想笑,在這個點上笑,而且是作曲家蓄意要你在這個點上笑。因為他知道,他這樣寫,你會這樣笑。


(此專欄根據A劇團20145月音樂劇工作坊課程內容撰寫)

海豹的音樂劇123 (一) 序:到底什麼是音樂劇?

到底甚麼是音樂劇?

這個問題或許比許多人想得還要難以回答。舉例來說,請看看以下影片:


這算是『音樂劇(Musical)』嗎?

是的,它有唱歌,但有唱歌的劇就算音樂劇嗎?如果是,那合唱劇場從頭唱歌唱到尾,是不是也算音樂劇?混入演唱會元素的舞台劇是不是也算音樂劇?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不是只要有唱歌跳舞就算音樂劇,就算你不會因為劇中有出現偶就叫它偶戲,因為劇中有位偶像明星就叫它偶像劇。

一個戲劇中有甚麼『元素』是一回事;它如何使用這個元素,在劇中達成何種面向、何種程度的效果,以至於你會把它歸入某種特定的劇種,那是另外一回事。

重點是音樂在劇中的『角色』是甚麼,『功能』是甚麼,而非單純的有或沒有唱歌跳舞。
本專欄無意對『音樂劇』下一個嚴格的定義,因為這有其主觀成分,有其模糊空間,而且還隨著時代演進在發展中。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些被公認為音樂劇的作品,其音樂大多都具有某些共通的角色,共通的效果。

因此本專欄想要做的,是去分析一些在音樂劇中頻繁出現的音樂手法,以及它們如何在劇中去幫助劇的進行。藉由整理這些手法,我們可以慢慢歸納出,人們是基於哪些可能的原因,而將這些使用音樂的戲劇視為『音樂劇』。

而後,讀者可以再自行決定,是否要將一齣講出『遠方』就來唱唱『橄欖樹』的劇視為音樂劇,或是是否要將最前面的短片視為音樂劇等等。


(此專欄根據A劇團20145月音樂劇工作坊課程內容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