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停演有多慘?堪比婚宴賓客蒸發

相信有在關注台灣表演藝術圈的朋友應該都已經知道了:由於莫斯科芭蕾舞團團員確診,其在台北國家戲劇院的演出取消,館內實施消毒,連帶讓在實驗劇場(同樣位於國家戲劇院內)的C Musical焢肉遇見你」音樂劇被迫取消。在疫情當前的今天,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重啟都還遙遙無期,任何一場演出都是彌足珍貴的,停演當然也更加令人遺憾。

當前有許多關於各部會部門乃至於公司團體在此次事件上功過得失的討論,本文無意對此發表看法。畢竟,這其中牽涉太多筆者無法得知的風險控管等考量,不宜在未充分得知相關資訊下進行評斷。但可以確定的是,C Musical在此次事件上,是純粹被流彈炸到的權益受損方,這一點相信是沒有疑義的。

因此本文只想藉此機會,來討論一下這個「權益受損」,到底是個什麼受損法?停演對表演團隊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 *

為了要說明這件事情,我們得先來了解一下一個「演出」大致的製作流程。這要從場地開始說起。

以2020/12/17首演的焢肉遇見你」為例,這個場地的申請是在前一年的八月就要申請了,也就是一年半前,而且是要評選的,不是申請了就會上。申請的各種流程這邊就先略過,我們就先假設演出前一年,順利申請上。

這個時候,就要開始付場租訂金了。場租的金額細節是公開資料,大家可以看這裡,細節就不贅述,在此只要知道,對一個演出而言,團隊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經要開始壓錢進去,萬等級的錢。

那總共會壓多少呢?這個很看各製作的狀況,但有一個相對簡單的估算方法。如果你相信「在台灣做戲賺不了什麼錢」的話,那你基本可以用一個製作的總票房當作它總投入金額的估計值。

焢肉遇見你」為例,筆者來不及在宣布停演前看票圖銷售狀況,但可以確定的是多數票為$800,所以就以票價$800,150席觀眾席估計。焢肉遇見你」演出12/17-26共九場,全部完售的總金額是1,080,000;就算是七成票房,也有個756,000,我們就算75萬好了。

也就是說,你從演出的一年前開始陸陸續續壓錢進去,總共壓75萬進去,然後就在那邊被卡死一年,祈禱演出完後回收。

換言之,中小型團隊在面對的,是每檔製作都是個近百萬等級的錢,卡在那裡卡一年的狀況。

以上還沒討論通常演出完後,要花一個月才會拿到票款,補助款可能要更久的狀況。更不討論如果同時要跑好幾個製作的時候,這幾百萬的資金周轉要怎麼處理。

* * *

然後,停演了。我們來看看這個影響會怎樣。

焢肉遇見你」的例子中,被停演的是12/17-20的四場演出,也就是全部九場中快一半的場次(其中還包括相對好賣票的周末場)。照前面的七成票房算法,這就是336,000的收入就這樣蒸發。

你會說:啊可是停演了四場,不是也會少一些支出?這是沒有錯,但問題是有很多支出是不會隨著場次減少等比例減少的。隨意舉例:

  • 演出前的排練場地租借與排練費用,以及相關的行銷費用。
  • 所有舞台、道具、服裝等製作費用(總不能剩一半場次就做半套服裝吧)
  • 所有音響燈光器材的租借費用(12/17首演當天宣布停演,但器材可是12/14就租進來開始用了,而且還是得繼續用到12/26)
  • 以及所有劇團經常性的營運費用,如行政人員的支出、辦公室租借等等
以上這些,都不是會隨著少幾場而等比例減少的。這些費用,原本要靠九場的演出平均之付掉,現在硬生生的只剩一半的場次收入去頂。

一個簡單的想像方式是:想像你的喜宴,喜宴當天突然有快一半的賓客說不來了。就算飯店很好心的說那就收一半桌子起來,少收你一半的桌錢,但是你那些印喜帖、訂喜餅、現場布置、新秘、主持人、婚紗等等的費用,通通都沒有減少啊!

這就是團隊停演所面對的現況:勘比婚宴賓客蒸發。你卡了一年的錢,本來預期兌現的收入蒸發,支出還沒怎麼減少。

* * *

事實上,可能比婚宴賓客蒸發還更慘一點,因為還有一些隱性的損失,是無法估計的。

最直接的是,原本後面五場演出,可以靠前面四場演出所造成的口碑效應去拉票房,但現在後五場突然變前五場了,這其中的潛在票房損失無法估計。

更長遠看來,表演藝術是體驗經濟,多一個人來體驗,就是多一個未來可能會回流的觀眾來源。少一場演出,就是少一整場觀眾的體驗人口,對團隊未來後續的發展,也會有所影響。

綜以上,停演對團隊而言,就是個比婚宴賓客蒸發還嚴峻的狀況。大家都不希望自己喜宴直接蒸發一半的賓客,當然也更不會希望停演這種事情發生。

我們無法預期疫情到底會延燒到什麼時候,也無法預期會不會還有類似的狀況發生(拜託不要)。但無論如何,即使是全世界少數還能持續現場演出的台灣,表演藝術團隊的困境也仍然存在。任何一次的停演,除了被停演團隊的財務危機外,也包含了相關團隊是否會因此造成票房流失的隱憂。

只希望國人能夠持續關注防疫措施,並且在自我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能多多支持一下,守護著現在全世界少有的現場演出的,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隊們。

2020年12月3日 星期四

玫瑰的數字(一):我們對數學的想像是什麼?


距離<玫瑰的數字>首演(2020/11/14)也一段時間了,從開始作田調(2019/10/27)到讀劇(2020/02/10)到首演,這個30分鐘的作品也是扎扎實實磨了一年。要感謝中華民國數學會的支持,以及台灣科學節提供我們首演的機會。

在此花點時間,把這個發展過程中釐清的諸多觀點,做個彙整。就從最關鍵的一點開始:

我們對數學的想像是什麼?

你在google圖片搜尋中打入"數學"兩個字,基本上跳出來的會是長這樣的東西:

一大堆密密麻麻的數字、符號、希臘字母等等。這大概是大眾對數學的想像。

而這點也反應在我們的各類媒體上。當想要呈現一個人很"數學"時,就會讓他寫一堆方程式,講一堆xyz,或著乾脆背個圓周率,把各種充滿"數學味"的符號塞好塞滿。

但這其實一點都不數學。對,這一點都不數學。

為了說明這件事情,還請大家回想一下高中時的數學學習歷程。如果你是相對數學成績沒那麼好的人,你大概會有過類似的經驗:解答上每個符號你都認得,用的每一個定理或性質你也都會背,但題目出來你要自己解,怎麼樣都解不出來。

奇怪了,如果這些符號等等的是數學,你不是都已經背的滾瓜爛熟了,為什麼還沒有拿一百分啊?

因為這些符號只是一種語言而已它只是拿來溝通想法的一套語言而已,不是數學的本體。

就像你認得很多中文字,不會讓你自動可以寫小說,寫作時的思緒才是寫作的本質,不是"字"。同理,如何去思考一個數學命題的本質,然後一步一步從A式論證到B式,這個思考的過程才是數學的本質,不是"式子"。

而很遺憾地,這恰恰是整個數學教育裡,最難教的一環。大部分的教學,尤其是班級教學,都僅止於能到把語言本身教完而已,還難有機會做任何思考性的教育。在這個狀況下,大眾多半都只會停留在被一堆嚇死人的符號唬得一愣一愣的,畢竟在沒有開始了解背後的思考邏輯前,這些符號都只是一堆火星文,你為了考試還只能把它們硬背下來。

結果就是,你時不時還會看到報章媒體報導下面這種6÷2(1+2) 等"數學"問題,大眾熱議一番,同一時間真正的數學人在一旁感到頭痛,"這只是一個敘述不清的語言問題,你們卻稱它是數學?"


就此觀點,要能夠做任何形式的數學推廣,勢必就要牽涉到數學思考的介紹,否則你實在很難去讓人對一個你完全無法理解的火星文感到興趣。

有沒有媒介做這方面的常識呢?有的。我舉一個我個人相當喜歡的例子。

數學少女是日本作家結城浩的一系列數學通識小說,披著輕小說的皮,但是內容其實非常紮實。當初我看的是這本費馬最後定理,認真的是費馬最後定理。作者非常驚人的,在繞過各種技術性細節的前提下,完全讓讀者可以跟上威爾斯證明背後的大架構是什麼。

"哇靠,原來背後的思考長這樣!"這是我當初看完時的感想。

而這就是我認為一個數學普及作品需要做到的效果:原來背後的思考長這樣!

- - -

然而比較可惜的是,在戲劇的層面,我們幾乎沒有看到這類的作品。大部分的作品,幾乎都是塞了一堆很"數學"的符號,但沒有任何數學思考。

如果僅止於想要製造"數學味",這樣做也許可以。

但如果你是真的想要普及數學,這樣做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如果你如果只是塞一堆數學味,你頂多只是讓台上多一個數學宅,而人們並不會試圖去認同他所感興趣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當初我這個科普系列的第一彈選擇南丁格爾的這個故事。它沒有太多嚇人的數學理論,但背後卻仍然有十足的數學思考在那邊。南丁格爾為何"選擇"畫那個圖,是有她研究方法的思考在那邊的。

在這邊要感謝當初讀劇時劇組的建議,尤其是顏志翔(飾霍爾)的建議,讓我們真的加了一首,貨真價實的思考歌,也就是第四首<探索數字背後的真實>,講述南丁格爾一步步做出玫瑰圖的過程。

這首歌在整個製作中至關重要。它證明了我們完全可以把"思考過程"這樣抽象的東西放到舞台上。

更重要的是,觀眾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連演出時那一地的小孩都可以接受。在一片"啊這樣做會嚇走觀眾"、"大家聽不懂啦"的疑慮中,我想這首歌證明了很多事情。

未來,我們會持續以這個方向努力,看能夠把科普戲劇這一塊做到什麼樣的程度。請繼續期待我們未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