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今年受國科會千里馬計畫補助,赴哈佛大學交換一年,適逢Boston Sing,自然是要來朝聖一下。為了避免讀者被過多的資訊淹沒,以下我不會依照時間順序來寫,而會依照對讀者的泛用性,從適用於所有阿卡愛好者的活動介紹與團隊演出開始,慢慢寫到適用於有在唱阿卡者的大師班心得,最後到一些非常圈內的核心價值思考。
Boston Sing活動簡介
Boston Sing A Cappella Festival ( 簡稱BOSS ) ,顧名思義是在Boston地區舉辦的阿卡音樂節,由CASA於去年發起,第一屆在MIT舉辦,今年則改在Northeastern;依照Boston地區學校眾多的情況看來,肯定會把各所大學通通輪過一遍。
會期間,全美甚至全球各地都會有團隊飛來,路上碰到的最起碼都是某美國優秀大專團隊成員,隨便撞都會撞到世界級名團編曲或音樂總監。當你上Workshop時,身後坐著Deck Sharon,前方坐著Delilah,然後台上是Postyr Project。能和這些頂尖好手交流是這活動最富價值的一環。
今年會期是四月五號到七號,周五到周日三天。活動從周五晚上的大專盃決賽和CARA頒獎典禮,周六一整天的Workshop,周六晚間的演出,深夜派對,乃至於周日早上繼續Workshop,可謂相當瘋狂,只要區區$87美金更是物超所值。很可惜因為個人周五晚間有合唱團團練,所以只能參與周六日活動,因此以下將會記錄這兩天的活動內容。
大小演出
會期中有兩場在音樂廳的演出:周五晚間的大專盃決賽 + CARA頒獎典禮 + House Jack,以及周六晚間的大專盃冠軍 + Five O'Clock Shadow + Postyr Project。
但如果你以為只有這樣就大錯特錯啦!當所有路人都是箇中好手,怎麼可能只滿足於區區兩場音樂會?
因此主辦單位很貼心的把周六每節Workshop後的30分鐘下課時間都規劃成 "ACABomb"。在這段期間,校園三個禮堂都會有人直接清唱演出,甚至現場幾個人湊一湊臨時組一團都是完全做得到的事情,大家就知道成員的能力有多強。By the way,美國團隊清唱的演出機會比大家想像中的多,我當年在UC Berkeley每周都是清唱演出,包含Bass和VP都是。
話說回來,有沒有眼尖的讀者注意到那張照片裡有個熟悉的身影?
但如果你以為只有這樣就大錯特錯啦!當所有路人都是箇中好手,怎麼可能只滿足於區區兩場音樂會?
因此主辦單位很貼心的把周六每節Workshop後的30分鐘下課時間都規劃成 "ACABomb"。在這段期間,校園三個禮堂都會有人直接清唱演出,甚至現場幾個人湊一湊臨時組一團都是完全做得到的事情,大家就知道成員的能力有多強。By the way,美國團隊清唱的演出機會比大家想像中的多,我當年在UC Berkeley每周都是清唱演出,包含Bass和VP都是。
話說回來,有沒有眼尖的讀者注意到那張照片裡有個熟悉的身影?
沒錯,最左邊的那個女生VP就是Inside A Cappella的女主持人Rachel Chalhoub!
演出的頂點自然是周六晚間的演出。開場是大專盃冠軍,Mix from University of Colorado。美國大專團的實力相信大家都清楚,平均每周三次練唱 + 每周一場演出是基本盤,成員大多從高中就有在唱阿卡,如此組合之下的實力在台灣基本上都算職業級。開場完後,上半場是Boston地區的美國元祖級團隊,Five O'Clock Shadow。
是的,我沒有花太多篇幅講上半場,因為下半場是Postyr Project啊!!!!
之前聽過很多名團,通常我會以"很棒""很強""很震撼"來形容,但從來沒有一個團能讓我"看見阿卡的未來"。Postyr Project,丹麥五人團隊,四個VocalLine老班底,唱功和舞台能量自然不在話下,但更重要的是和科技的結合,把聲音工程真實的搬到舞台上,將人聲音樂推到一個新的境界。
當然,我們已經聽過很多Loop,很多效果器,很多酷炫帥的東西。但如果只是這樣,那也就僅止於酷炫帥。
但是他們將這些效果成為貨真價實的藝術,而且是貨真價實的"表演藝術"。它就在台上,你看著它發生。
該團在隔天的Workshop闡述了他們的理念。" 為什麼科技的進步,我們越來越依賴音控?為什麼這些效果不是由台上的演出者來掌控?它們不應該是掌握在台上的表演者手上,成為表演的一部分?"
當天下半場從第三首開始,觀眾就已經坐不住了,每一首結束都是全場起立鼓掌。別忘了,台下坐著的可是一群House Jack等級的怪物,你就知道這是多麼重要的時刻。
我不覺得我的文字可以形容那樣的盛況,也不覺得Youtube有辦法呈現現場的感動。Postyr Project十月來台,一定要去!!!!!!
當然,我們已經聽過很多Loop,很多效果器,很多酷炫帥的東西。但如果只是這樣,那也就僅止於酷炫帥。
但是他們將這些效果成為貨真價實的藝術,而且是貨真價實的"表演藝術"。它就在台上,你看著它發生。
該團在隔天的Workshop闡述了他們的理念。" 為什麼科技的進步,我們越來越依賴音控?為什麼這些效果不是由台上的演出者來掌控?它們不應該是掌握在台上的表演者手上,成為表演的一部分?"
當天下半場從第三首開始,觀眾就已經坐不住了,每一首結束都是全場起立鼓掌。別忘了,台下坐著的可是一群House Jack等級的怪物,你就知道這是多麼重要的時刻。
我不覺得我的文字可以形容那樣的盛況,也不覺得Youtube有辦法呈現現場的感動。Postyr Project十月來台,一定要去!!!!!!
Workshopsssssss
我打了很多個s是因為真的很多;周六日共七個時段,每個時段都是同步至少五個教室開五堂不同的課程供君選擇,而且因為與會者的實力堅強,這裡沒有任何基礎課程。以下是我這次去的課程列表:
- Understanding Arrangement ( Sharon from House Jack, Fris from Postyr Project, et al.)
- Movement in Performance ( Juliano from Delilah )
- Original Song Writing ( Willacy from House Jack, Chalhoub from Executive Board )
- Instrumental and Body Percussion ( Sharon and Pointer from House Jack )
- Essential Listening ( Benjamin Stevens )
- Bass Singing ( Vinson from Delilah )
- Technology in Performance ( Postyr Project )
由於筆記眾多,在這裡全數列出我想也沒有太多幫助,因此我這邊僅列出一些我覺得對大多數讀者會有重大幫助的點,對於圈內人可能會略嫌簡單,在此先道歉了。
關於練唱
- 不要去按鋼琴。對,走音的時候,請千萬不要去按鋼琴,因為鋼琴的音準 ( 平均律 ) 和人類的音準 ( 純律 ) 是不一樣的。正確的做法是從Bass開始疊,慢慢疊出那個和聲。
- 練習時讓你的主唱面對你的其他成員唱。非主唱的人應該要能做為 "主唱的複製",把相同的能量投射給觀眾,而不是只是 "伴奏" 而已。
- 讓成員單獨唱給其他人聽。請很誠實的對他說有沒有將能量和情緒傳遞出來。
- 利用人身打擊統一律動。讓所有成員在一個身體律動上練習,即使只是踏併步也好。律動不是只是Bass和打擊的責任。
- 要更勇敢的運用大小聲。絕大多數的團都平均太大聲,而且音量的全距過小。
- 坐下來討論曲子:為什麼要唱這首曲子?曲子應該對每個團員都有意義,而不只是主唱而已。最糟糕的狀況就是單純的因為音樂總監說要唱就唱,其他人只是負責 " 出聲 "。
- 為曲子列出關鍵字,然後集中火力去呈現那些關鍵字即可。
關於Bass
這是Delilah的女Bass把聲音唱的 "聽起來很低" 的方法:請先唱個開口Ah,把後空腔撐大,然後在後口腔不縮小的狀況下把嘴唇閉上。接下來把氣拼命往鼻腔送;不是只是位置掛高,而是真的拼命送,送到你感覺到嗡嗡叫。
演出時大體保持閉口狀態,dm dm dm用類似人聲打擊大鼓的方式去發。
關於律動
- 在練肢體之前更應該練的是臉部表情。一個好的練法是強迫大家完全不能動,只能用臉部和眼神。
- 大原則是音樂讓你想怎麼動就怎麼動,而不是去設計一套動作讓你動。一個好方法是就讓團員各自去發揮,再去擷取大家覺得比較好的動作。
- 可以搭配之前提到的關鍵字;如果只是去呈現關鍵字,你要如何呈現?
- 編曲和動作編排應該是雙向的。
- 最後永遠記住,沒有人規定你在舞台上應該怎麼動。別怕!
關於編曲
- We don't SURPRISE our audience enough。課堂上有進行一個小實驗:放一首大家沒聽過的曲子,然後每四小節停下來。" 你猜之後會發生甚麼事?" 95%的時候大家都能猜對!
- Too Beautiful!!我們都太習慣美麗的和聲,以致於經常失去起承轉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少一片專輯重頭聽到尾,因為某種意義上每一首都很像。
- Be Original。編曲應該是看見原曲中的某種意涵,並加以再詮釋。我們常常都太習慣於 "原曲的複製,加上酷炫的橋段",而不是 "進一步的藝術創作"。絕佳範例:
- 一個好的方法是去聽所有該首曲子的現成編曲,然後去看看這首歌有哪一段故事還沒有被說過。 ( 當然這在台灣不太適用,因為我們的曲子幾乎都還沒有甚麼現成編曲 > < )
關於現代阿卡貝拉
在會期中有許多人討論現代阿卡的困境。Willacy from House Jack的說法我很喜歡:" We are too derivative",意思是我們經常只是把名曲拿來改編,觀眾喜歡你的演出,很可能只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喜歡那首曲子,而並不是基於你的阿卡音樂。
後記:關於台灣阿卡圈
對應的問題在台灣可能更為嚴重。不可諱言,有很多人喜歡阿卡只是單純的覺得"阿卡很酷",而不真的是基於音樂的好壞。"阿卡"成為一個泛流行名詞,任何事情只要加上阿卡兩個字就很酷。
我2006年到UC Berkeley交換的時候,台灣的團隊還不多,台灣大眾對阿卡都還不太認識。那時候的我聽到美國的大學團感到非常震撼,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之前不太認識阿卡,雖然在台灣多少聽過一些,但是真正走入美國阿卡"社群",意識到外國團隊的水平和規模,那種衝擊是如此巨大。
事隔七年再出來,再聽現在的美國大專團,衝擊少了。這其中一大部分要歸功於台灣合唱音樂中心,這麼多年來的努力耕耘,團隊變多了,演出變多了,觀眾變多了。以前會覺得登台演出是那麼遙不可及的事情,現在這些事情不再那麼遙遠。
但少了衝擊,多的卻是省思:為什麼我們和他們的距離,感覺沒有明顯的減少?七年前我覺得有美國大專團水平的團隊,和七年後有美國大專團水平的團隊,怎麼感覺數量差不多?
是的,我們的團隊變多了,演出機會變多了,知道我們的人變多了,也好不容易誕生了幾個實力堅強的團隊。但平均而言,我們的音樂素養真的有變好嗎?
用個量化的方式來描述:如果我們把團隊實力除以團隊數,這個數字有提升嗎?我們是在平均值上有提升,還是只是團隊數變多,變異數變大了?
在台灣音樂教育的環境下,一直以來我都相信,阿卡音樂就像合唱音樂,是把藝術帶入人群的利器。它不僅只是酷炫而已;它應該有更高的社會責任,能夠提升社會整體的涵養。
這些年來,我們讓台灣大眾認識了"阿卡"這個名詞,它成為一種前衛與酷炫的代表。
而有一天,我們要超越這一層。
請讓我們一起努力。
我2006年到UC Berkeley交換的時候,台灣的團隊還不多,台灣大眾對阿卡都還不太認識。那時候的我聽到美國的大學團感到非常震撼,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之前不太認識阿卡,雖然在台灣多少聽過一些,但是真正走入美國阿卡"社群",意識到外國團隊的水平和規模,那種衝擊是如此巨大。
事隔七年再出來,再聽現在的美國大專團,衝擊少了。這其中一大部分要歸功於台灣合唱音樂中心,這麼多年來的努力耕耘,團隊變多了,演出變多了,觀眾變多了。以前會覺得登台演出是那麼遙不可及的事情,現在這些事情不再那麼遙遠。
但少了衝擊,多的卻是省思:為什麼我們和他們的距離,感覺沒有明顯的減少?七年前我覺得有美國大專團水平的團隊,和七年後有美國大專團水平的團隊,怎麼感覺數量差不多?
是的,我們的團隊變多了,演出機會變多了,知道我們的人變多了,也好不容易誕生了幾個實力堅強的團隊。但平均而言,我們的音樂素養真的有變好嗎?
用個量化的方式來描述:如果我們把團隊實力除以團隊數,這個數字有提升嗎?我們是在平均值上有提升,還是只是團隊數變多,變異數變大了?
在台灣音樂教育的環境下,一直以來我都相信,阿卡音樂就像合唱音樂,是把藝術帶入人群的利器。它不僅只是酷炫而已;它應該有更高的社會責任,能夠提升社會整體的涵養。
這些年來,我們讓台灣大眾認識了"阿卡"這個名詞,它成為一種前衛與酷炫的代表。
而有一天,我們要超越這一層。
請讓我們一起努力。
謹致 台灣音樂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