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阿卡巴萊@思劇場:關於創新與傳承


今年度A劇團思劇場合作,推出一季一次的阿卡巴萊系列。第一季邀請觀眾對第二季要以傳統文化的傳承,或是創新演出作為主題。結果傳承派勝出,將於6/4-5登場。

這個問題其實我一直放在心裡,特別是身為一個在創新的阿卡音樂劇到傳承的戲曲合唱系列都在做的人,這個議題其實是我在編作曲上一直重複遇到、重複被挑戰的癥結點。我並沒有把我的想法和劇組分享,因為這是我從我的工作、我的觀點、我的生命歷程上所歸結出來的答案,而每個人應該要有自己的答案。

以下是我的答案:比起傳承創新與否,我更在乎的是,我們是否因此更認識自己?



老實說,會有創新傳承這樣的對立命題,追根究柢的源頭,來自於我們非常不認識自己,不管是對我們的過去,或我們的未來。

對於我們的傳統與我們的歷史,我們非常的不了解,乃至於它們其實不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對歌仔戲的認知,很可能跟對我們身邊東南亞裔朋友的認知差不了多少;它們都在我們的身邊,都在影響著我們,但要我們去說它們在我們的文化認知中,不太容易。

就此觀點,如果我今天突然說要去傳承歌仔戲,這個狀況跟一個美國人網路上google到歌仔戲,然後突然說要來將歌仔戲傳承下去,可能其實沒差太多。

但另一方面,對於我們的未來與創新,其實我們也不太了解。在我們的許多"創新"過程中,其實我們也常常落入不知在"新"什麼,只是為新而新的狀況。對"大數據"、"桌遊"、"音樂劇"、"阿卡",很多時候其實我們把對這些東西一種"酷炫帥"的嚮往,當成是創新,但其實並沒有一個方向。

於是我們被卡在一個時間軸上進退兩難的局面:往回看,我們與過去、與土地有巨大的斷層。往前看,卻又面對未來的一片茫然。

這或許與我們的教育環境、成長背景有關。我們在成長歷程中,很經常性的把認識自己放在非常後面的順位。我們吸收了很多其他人、其他事物、其他世界的知識,卻很少看看自己,從何而來,又想向哪裡去。

如果我們對這些很清楚,那其實也就不會有創新傳承這樣的命題,因為在你的表述中,你所繼承的過去,以及你所創造的未來,都會在你的作品中,被充分的反應出來。



以一種重新認識自己的角度出發

我是個天龍到不行的孩子,到大學階段我都沒離開過信義大安區,第一次離開家還是去美國交換學生。交換學生的那一年對我影響很大,因為那一年我不但走出國外,要對外代表"台灣",同時,那年我開始幫台大合唱團編曲。

兩件事情都讓我非常深切的了解到:我不了解我的過去,也不清楚我的未來。我整個不認識我自己。

這一年影響我很深,也影響我的整個編作曲哲學:Tell the story in my own words.

因為,如果我只是繼承,我只是在複製前人的成果。我沒有比較認識自己。

如果我只是純粹的求新,那我也只是拋出一個新的東西。我沒有比較認識自己。

所以,我選擇了這個角度。


"忘了我是誰"是我第一首正式編的歌。雖然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但現在回過頭來看,我的編作曲哲學,其實在那時就已經成型了:王海玲歌中的故事,如果我來說,我會怎麼說?

這個哲學,不管是戲曲合唱的身騎白馬,或是阿卡的兒歌大冒險,都是一樣的。我並沒有選擇一個傳承既有文化的角度,也沒有選擇一個創新的角度。

我選擇一個去認識自己的角度。這是我的答案,也是我希望我在我往後的音樂作品中,都能反應出來的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