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不是Loop機
以下是一個常見的狀況:你在編一首流行歌,主歌A - 主歌B - 副歌 - 主歌B - 副歌。你辛辛苦苦編好了主歌A段,看看主歌B段,哇好開心和弦都一樣耶,複製貼上,收工!
我不能說複製貼上本身有甚麼問題,但如果今天有一部卡通過個三分鐘就重複使用之前的畫面,你感覺如何?(遙望新世紀福音戰士...)
再進一步想想,唱的人感覺如何?唱三分鐘的Ctrl+C / Ctrl+V,感覺如何?
別忘了,歌是一個故事,而故事需要前進。你編了一個很棒的主歌A,恭喜你,你的前30秒會很讚;但如果你只是複製這個主歌A,那你這部卡通接下來的兩分三十秒就會漸趨無趣,對於觀眾和歌手而言都是。
或許你會說,可是主唱唱的東西不一樣啊!
這就牽涉到另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歌不是主唱一個人的責任。今天整個情緒的推演、氣氛的營造,不應該只是主唱一個人的責任,否則阿卡貝拉跟 "錄好人聲的伴唱帶" 有何差別?
用A劇團的Let it go台語版為例,請注意0:40和1:38兩段的差異。這兩段和弦完全一樣,為什麼不直接Ctrl+C / Ctrl+V?
因為主唱需要支持啊!如果我只是放著主唱唱 "驚到",伴唱卻還是正經八百的唱,那不是限主唱於不義?
簡言之,歌不是解決了和弦、解決了旋律就解決了。歌是一個故事,需要鋪陳,需要堆砌。當你下次決定Ctrl+C / Ctrl+V的時候,請務必自己唱唱看,是否落入無趣中?
但唱歌也不是打地鼠
不過入門編曲的另一個常見問題是:太多的 "有趣"。"喔這裡可以那樣玩"、"這邊放個酷炫帥的東西好了",等等等等。
結果你就是得到一個每一句都在落成語的文章,反而沒有一個句子覺得亮眼。你的團員更可憐,因為這首歌不但每個地方都有 "意外",而且還超難背。
一個好的編曲,應該是 "預期內" 和 "意料外" 的合理鋪陳。一首一切都在預期內的歌固然無趣,但一首一切都在意料外的歌也不會比較好,只會讓人聽了霧煞煞,唱的人也覺得 "你在幹嘛?"
當然,這之間的分野非常主觀,很難說 "多少" 叫做無趣,而 "多少" 叫做太多。但至少有個最低的評斷標準叫做:你的 "意外" 應該要有理由,而不是毫無來由的想下個華麗的和弦,單純的想炫一下。
回到剛剛A劇團的Let it go台語版1:38。我當然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嚇觀眾,同樣很意外,但是for what?
總歸一句,你在編曲上的每個決定和每個變化,都應該要有一個理由,一個higher purpose。你不能只是單純的 "I want to do something different",而必須要是"I want to create an effec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