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如果光就學分數而論,這裡的課程安排相對於台大而言,真的相當的少:學分下限十三,一般學生多半十六上下,十八就已經非常多了。不過,雖然也是一小時對應一學分,這裡的一學分和台大一學分的感覺完全不同。你會感覺總是上課,然後拼命寫作業,上課,作業,上課,報告,作業,考試,上課...不像在台大,有些課你可能只到期中期末考前一個禮拜才理他,這裡,他們會逼你每個禮拜都得照顧他一下。
我想這個"Constant Learning"的概念體現在許多方面上。一個最具體的例子是,一個三學分的課,如果是在台大,那可能會排成星期五第六到第八節連續的三小時﹔但是在Berkeley,多半就會排成週一週三週五,每天一小時。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台大排成一塊的好處是,因為是連續的三小時,可以教的東西會比較多;Berkeley分散開來的好處則是,你會不間斷的處於上課-複習-作業的流程中,學習是Constant,不會只是星期五的三小時而已。各有利弊,有些課程適合前者,有些適合後者。例如,我覺得外語類課程就比較適合Berkeley的模式,因為你需要規律性的練習口說和聽力﹔但是數學或理論類的課程,我就比較偏好台大的模式,因為在分散的課程狀態下,我們幾乎每次都會有定李證到一半,然後下次上課就得先倒車複習一點東西,再把剩下的證完,感覺連貫性不足。
數學類課程
Math 222a-222b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偏微分方程
這門課可以說是我這一年給自己的大挑戰之一:研究所的PDE方程課程。雖然說PDE是我在大學部學的最好的領域之一,雖然我還上過一次國家理論中心的PDE暑期研習班,但畢竟我沒有修過Real Analysis或Functional Analysis之類的課程,這樣"跳修"是很吃力的。不過很幸運也很高興自己能夠撐到最後,一直撐到下學期,全班已經難到只剩下三個人,我,一位北大來的碩士班學生,以及一位物理系的碩士班學生。雖然很辛苦,真的學到很多很多。
不得不提一下羅馬尼亞籍的教授Daniel Tataru:人超好,教學能力又超強。每週三小時的課,我們居然把整本Evans上完了,而且是扎扎實實的上完了﹔聽說台大同樣的課程課本只教了不到三分之二,你就知道這位教授的實力。再者,他真的是個很好的教授,僅以以下故事作明證:
某個星期二,教授出作業。
同學A:"教授,什麼時候要交?"
教授:"就先定下禮拜吧...不過那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真的作了。即使是學期末才交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Statistics 134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機率導論
其實我在台大就已經修過機率導論,只是一來覺得當初沒有學好,二來覺得已經修了一門研究所的重課,應該要修個比較簡單的課來平衡一下(註一)。於是就修了這堂大學部的課。
如同我所預料的,這門課基本上是上的輕鬆寫意,除了作業多了些。教授Jim Pitman就是寫課本的人,雖然他的教學模式激進了些,不過可以看出他真的對他自己的課本掌握的非常好,教學進度分毫不差,很準確的在期末考前一個禮拜上完所有課程,然後開始複習。
反倒是同學程度讓人比較失望。我是知道美國大學生相對於台灣的程度較差,畢竟亞洲的高中課程在世界上算是難的;不過我沒想到差這麼多。當我看到大部分同班同學,面對這門課第一張在算撲克牌或骰子類的題目,如臨大敵的時候,我意識到:台灣高中的排列組合,真的教的很不錯。
不過重點是,美國大一大二學生程度較差,並不代表他們大四畢業的時候程度比我們差;事實上,當我在上大四的數學課的時候,我並不覺得我有贏他們多少。有此你就知道他們在大學時代的成長幅度有多少了。
Math 142 Algebra Topology
代數拓樸
很遺憾,身為研究型大學,Berkeley的教授雖然都是一流的,但並不代表教學都是一流的。這門課便是其中一個地雷股。
Decal Latex
LaTeX程式與實作
這玩意就神奇了!一定要在這裡大書特書一番。
Decal系統是Berkeley讓"非教職員工"開課的系統,每學期都有數十位學生或社區人士透過這個系統開課,內容包羅萬象,從國際局勢分析,文學導讀到漫畫,爵士舞,義大利菜,台語,甚至還有一堂課教你怎麼彈鐘樓上的鐘!!通常這些課都是一到兩學分的課,都是正式會進入大學成績單的課程,只是為求公平起見,這些課程的分數,最後都只會以Pass或Non-pass呈現,避免開課人士有心操縱成績。
當然,對於開課的學生,學校是會給予學分的;事實上,他們還可以有助教!!例如這裡的台灣同學會就有開設台語課的課程,從授課教師到助教都是由正港的台灣人擔任,在當地很受歡迎﹔而我上的LaTeX(一種數學的打字軟體),則是由這邊的數學系系學會發起的。
我想這個系統是增加師生比,提供課程多樣性,同時增進學生互動,一舉三得的好系統。強烈建議台大可以試著引進!!
音樂類課程
如果要說我的交換生涯和其他人有什麼不同之處,我想其中一點就是,我在這一年投入了非常大量的心力在音樂這塊領域上。不只是在課業上花了將近一半的學分在音樂上,課業外也投入了相當多的時間,多到人們幾乎都已經認定我是Music Major的狀態。之後的兩個單元"FCS A Cappella"和"Music Department",皆是在討論這方面的議題﹔在此僅就課程方面作些討論。
不同於一般的課程,音樂系的課程通常都需要經過一些徵試或資格考﹔像是Harmony就需要通過樂理測驗,而University Chorus要試音,這一點讓我相當的緊張,出國前一直都在唸書準備資格考。不過非常值得;我會再"Music Department"說明這對我的影響。
Music 49C & 60 Harmony
和聲學
稍微解釋一下為什麼會去修和聲學。在我出國前的半年,我開始從事一些編曲的工作,包括幫數學之夜和台大合唱團譜曲之類的;那時候靠的完全是從小學鋼琴,以及高中以來唱合唱團的經驗。不過曲子越寫越多後就開始覺得,不能總是依靠經驗和音樂性,多少還是得有些理論基礎才行。剛好有這個機會來Berkeley,又剛好Berkeley有音樂系,於是就狠下心去唸了。
其實唸這門課真的是非常的斗膽:我之前在台灣,完全沒有上過任何正式的音樂課程,就這樣空降去上大學部的音樂核心課程,而且還是英文授課,真不懂當時到底哪來的膽子。而且這雖然只是個大一,三學分的課程,卻不輕鬆:每週兩次作業,而且每份一寫恐怕都會花上你一兩個小時,期中期末還有完整的作曲Project,現在想想還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活過來的(雖然兩學期最後都拿A >_< )。
不得不提一下授課的GSI ( Graduate Student Instructor )。第一學期的Gee是個非常非常好的老師,課堂上總是充滿著歡樂﹔那時候真的每天會期待去上她的課。第二學期則是林梅芳學姊(Lin, Mei-Fang),台中人!!而且超級強!!各大獎拿不完的作曲家!!教學功力沒有Gee強,可是很認真很熱心,會主動去幫助每一個學生。我在Undergraduate Composer Program也受她的照顧呢!(見Music Department)
總而言之,這上下學期的兩門課可以說是我在Berkeley修的最重要的兩門課。沒有它們,也就不會有Undergraduate Composer Program,或甚至是我在台大發表的作品(註二)。
Music 144 University Chorus
柏克萊大學合唱團
對於一個已經唱了六年合唱團的人來說,唱歌是一種戒不掉的癮,而且恐怕只會越來越嚴重。我在Berkeley期間總共參加兩個合唱團,一個是下個單元會專門介紹的For Christ's Sake A Cappella Group,另一個就是University Chorus。
其實同樣身為大專合唱團體,University Chorus並沒有比台大合唱團強上多少﹔事實上,在很多方面,台大合唱團還要比他們強。然而,所擁有的資源卻是不能比的:University Chorus甚至有自己的廳!可以每週練唱都在音樂廳裡練習,期末音樂會也在同樣的廳,每次練唱都是我們這裡的"彩排"!!這是就台大目前給藝文類社團的經費,完全不可能作到的事情。
另外一點是,因為是附屬於音樂系,University Chorus可以很輕易的弄到樂團甚至是一個交響樂團作伴奏,所以可以唱一些在台灣幾乎只有台北愛樂能唱的大曲目。像是第一學期孟德爾頌的神劇"以利亞",第二學期奧福的"布蘭詩歌"和Vaughan Williams的"Dona Nobis Pacem",這些和交響樂團合作的大曲目,依目前台灣合唱團體所擁有的資源,幾乎是不可能有辦法唱的。所以在這裡唱這些曲目,也算是在圓夢吧!
註一
因為Berkeley是雙二一政策,成績太差對交換生還是會有些影響的,所以一開始選課很緊張,深怕因為語言問題導致成績很難看。不過最後證明我是多慮了(第一學期我是Straight A)。
註二
基於一些因緣際會,我有幸幫台大合唱團重編王海玲的"忘了我是誰",並於2007年一月,於台北中山堂首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