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我們不能在忽略基本面差異下討論表藝產業的可行方案


在google自己其他文章時碰巧搜到這一篇... 是的,國外的確存在很多VR或著是像NT theatre的影視技術,但一來是,這些也不是疫情後才變出來的,是之前就已經有對應的產業在那裡,有對應的供需在那裡。

舉這類的案例,就跟你現在突然跟深陷無法定目劇的台灣表藝圈說"嘿美國百老匯一檔戲都演個一年兩年,你們為什麼不也演個一年兩年就好了"一樣,忽略了各種硬體面軟體面社會風氣面的根本性差異。

就講個最現實的例子好了,文中舉大陸的19萬人觀賞的例子,看起來很多。但這是大陸14億人口下的19萬人啊!如果你搬來台灣,這樣是多少人呢?

嗯,3257人。

這3257人願意花多少錢看線上播放的演出?能夠cover你的錄製成本嗎?能夠cover你"原本沒有錄影技術,現在要引進技術的成本嗎?

更不用提,雖然觀賞人數是從19萬人縮水成三千人,錄影成本可是一樣的。那有團隊可以扛支出一樣,收入剩不到2%的狀態嗎?

再退一步講,如果對應的技術與市場存在,那台灣在疫情前不早就該有人做類似的嘗試了?始終沒有人做這類嘗試,不就表示勢必存在既存困難,不論是技術面的還是市場面的?

台灣表藝圈有沒有問題?有,很多。

台灣表藝圈有沒有其他國家已經相對解決的問題?有,很多。

但這都再再不代表我們把其他國家解決問題的方法搬過來就解決了。技術面不同,文化不同,市場不同,這都需要列入考慮。

不然,我們就跟那些"嫌觀光人口不夠,然後看到國外某某地方觀光人口很多,於是就在台灣複製一個某某村的概念,其實沒有差多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