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f West Theatre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60115/37012802/
Spring Awakening Musical原於2006年登百老匯,獲2007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本製作為2015年由Deaf West重製作,於原版本有非常巨大的差異。其最大的差異,在於手語劇場的使用。
先介紹一下Deaf West Theatre。1991年成立於加州,為美西第一個專業手語劇場,以服務失聰人士為初宗,"以手語劇場發揚手語文化... 進而將劇場推向另一個層次,不論是對一般或是失聰人士,對觀眾或是演員。"
Deaf West的演出包含一般與失聰演員,人聲與手語同步演出,進一步的將手語,以及失聰人士的才能搬上舞台。手語再不只是服務失聰觀眾,在螢幕左下角一個圈圈內的事情;它成為一種語言,一種符號,一種舞蹈,一種將劇場推向另一個層次的元素。
Spring Awakening by Deaf West
http://www.springawakeningthemusical.com/
此概念在這次的Spring Awakening Revival中獲得完整的展現。全劇全程手語,包含舞蹈都以手語編舞;換言之,如果你真的懂手語,你真的可以從頭"讀"到尾。更進一步的,這讓全劇的舞蹈多了一種力道,畢竟你是真的在舞蹈中"說"故事。
演員組合更進一步討論有聲與無聲世界,這是我最喜歡的設定。八位失聰演員(包含女主角Wendla和第二男主角Moritz)皆搭配一位一般演員"內心的聲音",同步翻譯手語,製造出一種"內心的話說不出來"的效果。配合在Spring Awakening更是完美,畢竟本劇本來就是在討論在社會體制下無法說出的,性啟蒙與各種慾望情緒。演員組的設定,充分呈現了這種壓抑,也進一步將這個概念擴張到失聰人士以及其他各種社會壓迫。此外,原劇設定在19世紀末,所以所有"本體"皆是穿當時的衣服,但"內心"卻是穿現代,甚至是搖滾風的服裝,把這個議題從過去連接到當代。更甚者,幾乎所有內心的聲音皆身兼樂手;在上面的片段影片中,你可以看到演出開始時,女主角的本體透過鏡子,將吉他交給他的內心。我相信這某種意義上代表著失聰人士內心中,仍然存在著那麼一個音樂的世界。
到這裡還不夠,導演進一步的使用這個設定,讓"內心"有著非常主動的地位。舉例來說,在一幕Moritz與他朋友母親的對話中,當朋友母親下場時,Moritz本體沒有動,但Moritz內心卻追了出去,很輕易就把"內心的渴望"與"社會制約下的現實"表達出來。全劇中也不斷的有本體和內心的對話,像是Wendla情竇初開時就和內心有各種互動,把各種糾結展現出來;Moritz要自殺時,槍甚至是由內心遞給他的。
他甚至把失聰人士的"聲音"也拿來使用。有好幾幕,導演直接讓失聰演員"講話";當然他們沒有辦法說話,只能發出無意義的高頻聲。但就是這個"想說但說不出來"的聲音,把很多情緒推展出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Moritz要跟他爸爸說他當掉的一幕。導演在這一幕做了一個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選擇:他讓Moritz的內心對本體說了聲加油後就下場了,全場剩下Moritz和他爸兩個失聰演員,在一個近乎全黑的舞台上,整段衝突只有手語跟字幕。手語的威力以及無聲的力量,在這一幕被完整的展現出來。我完全無法想像如果這一幕採用任何其他方式,是否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以手語劇場發揚手語文化... 進而將劇場推向另一個層次,不論是對一般或是失聰人士,對觀眾或是演員。"我想這一幕完全體現了這一點;不是去補償一個無聲的世界,而是去擁抱無聲的世界。
創建世界的工程
其他還有非常非常多關於舞台與肢體上的精湛之處,在此就不加贅述。這部戲對我而言最大的衝擊,在於它所創建的世界。它將一個原本被視為"缺憾"的東西,在了解它的深度內涵後,成為一種可以被頌揚的工具。
我全然相信,不論是對於有聲或是無聲世界的觀眾,在看完這個製作後,他就被帶到另一個世界中。在哪裡,有些缺憾不再是缺憾,有些黑暗不再是黑暗。
"我想帶你到一個不同的世界,一個你沒看過的世界;而當你拜訪過這個世界後,你的世界會從此不同。"這是我在創作時不斷跟自己說的事情。
但實際上,又做了多少呢?
要永遠記得,劇場是在舞台上創建世界的工程,進而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念茲在茲。
最後奉上劇組在Google Talk的訪談片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